朋友A就快結婚,女朋友想買樓先結婚,肯願意一人一半,不過就算系咁,A就正煩惱首期和供款能力的問題,其實佢本身收入不低,我就問佢點解咁手緊,佢吞吞吐吐,原來故事是這樣的:
幾年前,A有個靚女朋友就做保險Sales,A色心起,想揾多些機會見人地,就聽了幾次她Sell保險,最終購買了一份高額私家醫院儲蓄保險。起初,A以為不是問題,是一個不錯的投資,可以為未來的醫療需求提供保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位保險Sales因為業績的壓力,又向朋友A提出加大保費的要求,然後A又答應。
結果,他的每月保費漸漸增加,已經差不多達到每個月1.5萬港元,這筆開支幾乎等同於供一層樓的供款,好笑系佢都系追唔到人地。後來識左宜家個女朋友,隨著結婚的日子逐漸逼近,A開始感受到壓力,又要準備婚禮費用,又要面對這沉重的保險負擔,然後又不知道如何向女朋友解釋一切,他開始後悔當初的決定,但他沒有退路。
退保 vs 繼續供款
選擇1 —— 退保:A只供了5年,如果現在退保,「現金價值」只有30%,代表退保大約只能取回30%已經供的保費,損失數十萬,成果首期。如果要Break-even,要供夠20年,相等於供多15年先可以回本。
選擇2—— 繼續供款:每月要供1.5萬,難有多餘金錢儲首期和應該按揭的每月供款。而且當女朋友問到點解買了巨額保費的保險時,如何解釋當日是貪圖另一位女性朋友的美色而購買?
儲蓄型保險 vs 消費型保險
其實醫療保險份儲蓄型保險和消費型保險,消費型保險是指不含儲蓄成分、不具現金價值的保險,即使投保人在受保期間未有提交過任何索償申請,也不能拿回已繳保費。
儲蓄型醫療保險中,就會用大部分資金去投資,然後用累積的收益去投保,所以保費一般較消費型高數倍,不過通常儲蓄型醫保每期保費一般已固定,並不會隨年齡上升。
對於保險代理來講,儲蓄型保險保費可以是消費型保險的7倍,而且續保機會高,佣金收入肯定高很多,所以保險代理很多時都只會Sell你這類型的保險,不想被Sell可以考慮虛擬保險公司。
消費型醫療保險和儲蓄醫療保險的分別
| 消費型醫療保險 | 儲蓄型醫療保險 |
保費 | 於同一保額之下,保費會較低 | 於同一保額之下,保費會較高 (大約5-8倍),影響現在生活 |
保障 | 不一定有多次賠償,於每年或定期續保 | 一般會設有多次賠償,但同一疾病設等候期,其保障年期多為終身 |
保額 | 於同一保費下,保額會較高 | 於同一保費下,保額會較低 |
得益 | 一般是沒有現金價值 | 有現金價值累積 |


例如以上例子,其實會見到兩類型的保險在20年後,每年的供款是一樣,分別是儲蓄型醫療保險不用再真金白銀繳費,而消費型醫療保險就要繼續每個月繳費,不過並不代表儲蓄型醫療保險一定是好的。如果比較首20年,儲蓄型醫療保險每年繳交的保費是多$42,802,20年總計就比多了$856,034,等於你的選擇是想先苦後甜,首20年多給85.6萬,之後一世都不用再比錢,而且有醫療保障;還是想先甜後苦,現在比少85%的保費,但每年保費會一直加,但最最最大的好處是隨時可以停供。
用Excel計算,上述的儲蓄型保費,如果你有命去到100歲(72年),IRR (平均每年回報率)是3.61%,長遠來所都算Okay,但如果你覺得自己投資的回報率會比這個高,你就應該用80%的錢去自己投資,20%的錢去買消費型醫療保險。如果你80歲命,IRR就3.45%;不幸60歲離開了,IRR就更得2.96%。
儲蓄型保險要20年才Break-even
而且儲蓄型保險還有上述問題,就是你頭10年至20年想斷供,你就不能拿會全部以供的保費,這個Plan算好,第10年開始開始就Break-Even (不計算時間值和保費的真實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