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加入 Startup 應該要多些底薪還是股份?

新創股權的終極真相

第一幕:夢想的開端

故事的主角是我的朋友,一位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他收到了一家前景光明的獨角獸新創公司的 offer。為了這個機會,他放棄了在成熟大企業的穩定工作,接受了每年減少 50 萬港幣的薪水。

他這麼做的動力,來自於那份看似誘人的股權方案:公司 0.5% 的期權

在入職的第一天,他興奮地在腦中做了一道簡單的數學題:

  • 公司當時的估值是 5000 萬美元。
  • 他拿到的股權是 0.5%。
  • 5000 萬美元 × 0.5% = 25 萬美元

「哇,我現在的紙上富貴就有 25 萬美元了!」他心想。「等公司上市或被收購,估值翻個十倍、二十倍,我就能實現財務自由了!」

這個美好的願景,是支撐他接受降薪、投入七天工作模式的動力。然而,他沒有意識到,這道簡單的數學題,漏掉了兩個最關鍵、也最致命的變數:股權稀釋 (Dilution)清算優先權 (Liquidation Preferences)


第二幕:第一道重擊 —— 股權稀釋 (The Incredible Shrinking Slice)

六年過去了,公司發展迅速,但也極度燒錢。為了維持營運和擴張,公司總共進行了四輪融資 (A, B, C, D輪)。

六年後,公司經歷了四輪融資。
總共募集了 2.5 億美元。
而且,每一筆投資都附帶了清算優先權 (Liquidation Preferences)。

  • A 輪融資: 4000萬,1.5 倍非參與優先股 (non-participating)
  • B 輪融資: 6000萬,1.5 倍參與優先股 (participating)
  • C 輪融資: 7000萬,2.0 倍參與優先股 (participating)
  • D 輪融資: 8000萬,2.5 倍參與優先股 (participating)

「這不是好事嗎?公司估值越來越高!」他問道。

「是的,但妳得明白,錢不是白拿的。」我回答。「每一輪融資,公司都是在用一部分『所有權』去換取資金。這會直接導致妳手中的股權被稀釋。」

1. 稀釋的原理:披薩的隱喻

  • 初始狀態: 想像公司是一塊 10 吋的披薩,0.5% 就是上面的一小片。
  • A 輪融資: 為了讓 A 輪投資人進來,公司把披薩烤成了 12 吋,然後切了一大塊給投資人。雖然整塊披薩變大了(公司估值更高了),但原有的那片,在 12 吋的新披薩裡,佔的「百分比」就變小了。
  • B、C、D 輪融資: 這個過程不斷重複,披薩被烤成了 14 吋、16 吋、18 吋… 手上的那一小片,佔整個巨無霸披薩的比例,也就越來越微不足道。

2. 稀釋的具體計算:從 0.5% 到 0.205% 的過程

為了讓這個過程更具體,我們用一個「股數計算」的方式來呈現。

融資事件公司總股數 (分母)你朋友的股數 (分子)你朋友的實際股權 % (分子/分母)說明
初始授予10,000,00050,0000.500%公司授予他 5 萬股,佔當時總股數的 0.5%。
A 輪融資後12,500,00050,0000.400%公司增發 250 萬股給 A 輪投資人,總股數增加。
B 輪融資後15,625,00050,0000.320%公司再增發約 312 萬股給 B 輪投資人。
C 輪融資後19,531,25050,0000.256%公司再增發約 390 萬股給 C 輪投資人。
D 輪融資後24,414,06350,000約 0.205%公司再增發約 488 萬股給 D 輪投資人。

結論: 經過六年的時間和四輪融資,他手上的股數雖然沒變,但他在公司這張「股權地圖」上所佔的領土,已經從 0.5% 永久性地縮水到了 0.205%。在公司出售的那一刻,律師和會計師用來計算他收益的,只會是這個 0.205%。


第三幕:第二道重擊 —— 清算優先權 (The VIP Line & The Double Dip)

「好吧,就算只剩 0.205%,如果公司賣了 8 億美元,8億 × 0.205% 也有 164 萬美元,很不錯了!」他仍然抱持著希望。

「問題就在這裡,」我說。「你不能直接用總價來乘。在錢分到你手上之前,必須先經過投資人的『清算瀑布』。」

1. 清算瀑布的原理

想像公司出售得到的 8 億美元是一池水。這池水不會平均流向每個人,而是會像瀑布一樣,從上往下流:

  • 第一層瀑布: 優先流向擁有「清算優先權」的投資人。
  • 第二層瀑布: 如果還有水剩下,才會流向普通股股東(創辦人、員工)。

2. 魔鬼細節:「參與優先股」的雙重分錢權

更致命的是,B、C、D 輪的投資人持有的是「參與優先股」(Participating Preferred Stock),這是一張可以排兩次隊、分兩次錢的 VIP 通行證。

  • 非參與優先股 (A 輪): 比較公平。他們必須二選一:
    1. 行使優先權,拿走 1.5 倍的投資額。
    2. 放棄優先權,把自己變成普通股股東,和大家一起分剩下的錢。
  • 參與優先股 (B, C, D 輪): 極度強勢。他們不用選擇
    1. 第一次分錢 (排 VIP 隊): 先拿走自己合約規定的倍數回報(1.5倍、2倍、2.5倍)。
    2. 第二次分錢 (回普通隊伍再排一次): 拿完之後,對於剩下的資金池,他們再次以其股權佔比,與所有普通股股東一起參與分配。

這就是「雙重沾光」(Double Dipping)。


最終計算:結合稀釋與優先權的完整計算

現在,我們把所有因素都放進來,看看在三種不同的出售情境下,我朋友的真實結局。

關鍵數據:

  • 投資人優先清算權總額 (VIP 隊伍要拿的錢): 4.9 億美元
  • D 輪投資人優先拿走:8000 萬美元 × 2.5 = 2 億美元
    C 輪投資人優先拿走:7000 萬美元 × 2.0 = 1.4 億美元
    B 輪投資人優先拿走:6000 萬美元 × 1.5 = 9000 萬美元
    A 輪投資人優先拿走:4000 萬美元 × 1.5 = 6000 萬美元
    投資人合計取走:4.9 億美元
    剩下給普通股股東(包含員工)的資金:3.1 億美元
  • 他的最終股權比例 (他在普通隊伍裡的位置): 0.205%

情境一:公司以 8 億美元成功出售 (大獲成功)

  1. 出售總價: $800,000,000
  2. 第一步 (VIP 隊伍分錢): 投資人團隊優先拿走 $490,000,000
  3. 第二步 (計算剩餘資金池): $800M - $490M = $310,000,000。這筆錢將由所有股東 (包含已拿過錢的 B, C, D 輪投資人) 共同分配。
  4. 第三步 (普通隊伍分錢): 他的實際收益 = $310,000,000 × 0.205% = $635,500

情境二:公司以 6 億美元出售 (普通成功)

  1. 出售總價: $600,000,000
  2. 第一步 (VIP 隊伍分錢): 投資人團隊優先拿走 $490,000,000
  3. 第二步 (計算剩餘資金池): $600M - $490M = $110,000,000
  4. 第三步 (普通隊伍分錢): 他的實際收益 = $110,000,000 × 0.205% = $225,500,折合大約175萬港元,本身減薪50萬過來,6年都放棄了300萬機會成本。

情境三:公司以 4 億美元出售 (勉強出場)

  1. 出售總價: $400,000,000
  2. 第一步 (VIP 隊伍分錢): 投資人團隊的優先權是 4.9 億,但總共只有 4 億。所以他們拿走全部的 $400,000,000
  3. 第二步 (計算剩餘資金池): $400M - $400M = $0
  4. 第三步 (普通隊伍分錢): 他的實際收益 = $0 × 0.205% = $0

結局:夢想的代價

出售情境公司出售價格支付投資人優先權後剩餘資金他被稀釋後的股權 %他六年降薪換來的最終收益
情境一 (大成功)8 億美元3.1 億美元0.205%$635,500 (約 495 萬港幣)
情境二 (普通成功)6 億美元1.1 億美元0.205%$225,500 (約 176 萬港幣)
情境三 (勉強出場)4 億美元$00.205%$0

看著這張最終的分析表,他臉色發白,終於明白了這場遊戲的全部真相。

  • 在「普通成功」的情境下,他拿到的 176 萬港幣,甚至無法彌補他多年的薪資損失。
  • 在「勉強出場」的情境下,他等於放棄了降薪的 300 萬機會成本,生活也忙碌了很多。
  • 只有在公司「大獲成功」的極小概率事件中,他才能獲得一筆可觀但遠非「財務自由」的回報。

所以其實他接受Start up工作前,應該談判一個更高的底薪

不過公司的Founder通常會跟你說 :「我們這裡是以股權為重的文化,我們希望每個人都有『風險共擔』(skin in the game) 的精神。」

這句話的真正翻譯:

「我們需要你用你的薪水來補貼公司的現金流,同時讓我們這些擁有優先清算權和參與權的投資人,在享受完所有下檔保護後,還能和你一起瓜分那所剩無幾的超額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