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

Deliveroo董事同意Doordash 27億鎊收購 | 兩者表現對比

原來Deliveroo離開香港又關中美大戰事


Deliveroo 3月突然咁急要退出香港最大原因似乎主要是因為要賣盤比美國公司Doordash,什麼連續虧損9年等的都並不是主要Trigger Point 。

中美摩擦下,Doordash大概都不會想為了一個虧錢又無前景的市場去冒大風險,所以都係收購前要Deliveroo搞掂香港個市場。這樣看,當日Deliveroo咁急要搵Foodpanda接這個爛攤子可能不但沒有錢收,仲要倒貼。

美團同Doordash暫時就未有正面對抗,中東Keeta進軍緊沙特,Delivetoo本身就有阿聯酋,其餘地方兩者距離就更加遠。

Deliveroo公佈繼去年後再次獲美國同業巨頭Doordash提出收購建議,出價為每股180便士(較26/4收市價146便士高約23%),按照收購代價計算,交易涉及金額為27億英鎊。Deliveroo董事會初步同意,推薦股東接納這份在4月5日接獲的收購建議。


指標DoorDash (NYSE: DASH)Deliveroo (LSE: ROO)
成立時間/總部2013年/美國舊金山2013年/英國倫敦
市場覆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英國、愛爾蘭、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新加坡、阿聯酋等(11國)
2023年收入68.3 億美元(+14% YoY)25.6 億英鎊(+20% YoY)
調整後EBITDA2.09 億美元–4,700 萬英鎊
淨虧損1.78 億美元1.63 億英鎊
2023年訂單量21 億單5.88 億單
月度活躍用戶3,400 萬790 萬
商家合作夥伴59 萬家14.7 萬家
配送員數量200 萬(獨立承包商)20 萬(獨立承包商)
核心市場份額美國外賣市場約 57%英國外賣市場約 48%
股價(2025-03-31)約 US$115/股約 £1.05/股
市值(2025-03-31)約 450 億美元約 25 億英鎊

一、市場定位與拓展策略

  1. DoorDash
  • 以美國為主戰場,主打「DashPass」訂閱,以及雜貨(DoorDash Grocery)、高端外賣(Caviar)。
  • 國際市場包括加拿大、澳洲與日本,成長穩健。
  1. Deliveroo
  • 聚焦歐洲與亞太,都會區佈局深耕,推出「Deliveroo Plus」訂閱和「Editions」雲廚房。
  • 2024 年起加碼雜貨、甜品與酒類配送。

二、財務與盈利能力

  • 收入增長:Deliveroo (+20% YoY) 高於 DoorDash (+14% YoY),但基數較小。
  • 盈利性:
  • DoorDash 已於 2023 年實現調整後 EBITDA 盈利;
  • Deliveroo 調整後 EBITDA 雖較前年大幅收窄,但仍未整體轉正。
  • 虧損主要源自市場推廣補貼、配送員激勵及國際擴張固定成本。

三、用戶與商家規模

  • DoorDash 用戶規模為 Deliveroo 約 4 倍,商家夥伴亦約 4 倍。
  • Deliveroo 在歐洲一線都會區的人均滲透率更高,單城貢獻度顯著。

四、運營效率

  • 平均送達時間:DoorDash 約 30–35 分鐘;Deliveroo 約 25–30 分鐘(因城市密度而異)。
  • 投訴率與準時率皆在 90% 以上,但 Deliveroo 在市中心的服務密度優勢更明顯。

五、商業模式差異

  • 訂閱制:DashPass vs Deliveroo Plus,均主打免運費與專屬折扣。
  • 雲廚房:DoorDash Caviar 著眼高端品牌;Deliveroo Editions 深耕社區廚位。
  • 雜貨與零售:DoorDash 與 Instacart、Walmart GoLocal 合作;Deliveroo 與 Waitrose、Co-op 串接。

六、股價與市值表現

  • DoorDash(DASH):股價穩健在 US$110–120 區間波動,市值約 450 億美元,反映市場對其在美國外賣龍頭地位與盈利展望的肯定。
  • Deliveroo(ROO):股價徘徊在 £1.00–1.10,市值約 25 億英鎊,受歐美市場競爭與獲利能力不確定性影響。

七、未來展望

  • DoorDash
  • 深耕美國市場,優化抽成與訂閱機制,並持續擴大「最後一公里」零售配送。
  • Deliveroo
  • 聚焦核心城市密度,藉 IPO 資金加速歐洲及亞太高潛市場擴張,爭取 2025–2026 年 EBITDA 持續正向。

總結:DoorDash 以規模與盈利路徑領先,Deliveroo 以高密度市場滲透與增速見長;股價與市值亦反映出二者在不同市場階段的投資人期待。